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播报:商家“标签化营销”不能成为“标签陷阱”
2022-08-30 05:42:23 来源: 新京报
关注河南热线


【资料图】

■ 视点

同一类型、同一尺寸、同一材质的餐盘,加上“网红爆款”“ins风”“牛排盘”等标签,标价就翻倍;同样是保温箱,“轻奢”“复古”“商务风”的产品总是卖得更贵……据《工人日报》报道,近日,不少消费者吐槽在购物过程中发现的商品标签猫腻。用来帮助消费者细化商品分类的各类标签,反而成为商家变相抬价的新手段。

同一类商品,甚至同一款商品或同一批次的商品,在材质、规格、外观、功能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却被经销商贴上了不同的标签,讲出了不同的故事,赋予了不同的风格,卖出了相差数倍的价格。这种标签化营销精准对接一些消费者的精细化购物搜索,在一定程度上把卖商品演变成了卖标签,也暗含着侵权风险,很容易滑出法治轨道、诚信轨道。

诚然,大多数普通商品都执行市场调节价,商家拥有自主定价权,但商家定价不能信马由缰,突破法律底线,损害价格公平。

不同的商家销售同一款商品时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有的商家根据商品功能制定平价,有的商家给商品披上功能之外的氛围、观感、体验等显得“高大上”的“外衣”,并制定较高的价格,依然在商家的自主定价权范围内,也在市场规律的调整范围内,并未触碰法律红线。同一商家针对同一商品,在某一时期卖“功能价”,后来又改成卖“故事价”或“情怀价”,只要商家严格执行明码标价规定,在同一时期内对所有消费者一视同仁,满足消费者的价格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也无可厚非。

但一些商家在同一时期给同一款商品贴上不同的标签,面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就违背了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原则,构成价格欺诈、消费歧视,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标签化营销”不能成为“标签陷阱”。针对商家的标签化营销,监管部门、消协有必要联合电商平台进行联合摸排、规范,给商家的标签化营销定规矩,明路径,划底线,拉出负面清单。消费者也应该在搜索相关商品时多长个心眼,学会使用反制标签化营销套路的手段,在搜索时避开华而不实的溢价关键词,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

□李英锋(公职律师)

责任编辑:hN_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