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环球实时:中国风筝小镇:传统技艺“破圈”翱翔
2022-07-27 15:47:44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关注河南热线

中新网廊坊7月27日电 (李玉素 宋敏涛)村口牌楼、街道墙画、广场雕塑……走进河北省廊坊市第什里风筝小镇,随处可见“风筝”元素。近年来,第什里以风筝文化为依托,打造地域特色产业,其风筝产品销往北京、天津、潍坊等多个城市,在欧美、东南亚等30个国家享有盛名。

第什里风筝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明代永乐年间,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有着200多种宫廷风筝画谱。2009年,第什里风筝制作技艺入选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赵艳芳推出了一系列以“风筝”为特色的文创产品。 李玉素 摄

传承:“扎诀”“画诀”藏技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什里是中国宫廷风筝的发源地、传承地、生产地,2016年,第什里被评为“中国风筝小镇”。据第什里风筝第五代传承人赵艳强介绍,第什里风筝因“千叟宴”与宫廷结缘,加之上一代传承人赵宗信接触并结合北京哈氏风筝和天津魏记风筝之长,不断革新技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流派。

第什里风筝骨架精巧,画面讲究,以沙燕风筝最为经典。“我们制作风筝经常采用比喻、拟人、拟比等手法来制作,每只风筝的图案都有着一个美好的寓意。”赵艳强表示,比如“蝙蝠”图案代表着“福气”,“桃子”图案代表着“长寿”,两个组合在一起则寓意“福寿双全”。

第什里风筝第五代传承人赵艳强正在烤制竹条。 李玉素 摄

第什里风筝文化底蕴深厚,其制作既要讲究“扎诀”,也要深知“画诀”。

在传承人风筝坊里,赵艳强以“肥燕”风筝为例讲道,“肥燕”寓意着一位成年男子,以人的不同年龄段、身体骨骼发育的比例为依据,其骨架扎制的比例结构应为7:1;而画诀则讲究“两目凝神须下视,一时洪福到眼前,胸似银屏气度轩,蓄势待发权在握”,这四句是在讲述一位“成年男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做事要有节有度等。

2016年起,赵艳强带着自己的风筝制作技艺走进北京、廊坊等多地的校园、社区,普及风筝文化知识,让风筝越飞越远。

振兴:“破圈”出新大产业

2017年,在外工作多年的“90后”女孩赵艳芳决定回乡创业,把家里的闲置房改造成了传统风筝制作体验馆。几番装修后,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风筝小院”,颇受游客喜爱。

出生在风筝世家的赵艳芳说,为了教大家制作风筝,自己先学习风筝制作的四门基础功课——扎、糊、绘、放,其中扎风筝骨架是最难的,主要难在竹条的烤制,因为一不小心就会烤糊。

第什里风筝以沙燕风筝最为经典。 李玉素 摄

随着“风筝小院”越办越好,赵艳芳发现,在一些公共空间和个人家庭中,挂上合适的风筝,也会起到独特的装饰效果,于是她开始设计生产一些装饰性风筝及周边产品。

2020年,赵艳芳在廊坊举办了一场风筝美学装饰展,包括传统的风筝装饰、风筝为题的绘画作品等,“来参观的人群大多是年轻人,大家觉得很惊叹,原来风筝作为装饰可以这么好看!”

赵艳芳的“风筝小院”。 李玉素 摄

为延伸风筝产业链,向更多人传达传统风筝的文化信息和美学,赵艳芳还推出了众多以“风筝”为特色的文创产品,如饰品、摆台挂件、香薰石膏等。“把风筝元素加到饰品中,大家不仅买到了方便携带又精美的风筝礼品,还可以把吉祥的寓意祝福带回家,传递给更多人。”赵艳芳表示。

一只小小风筝“牵出”了地域文化大产业,也打响了廊坊的文化名片。下一步,当地将继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风筝文化、红色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努力探索一条“美丽乡村+文化体验+民俗旅游”的产业富民之路。(完)

责任编辑:hN_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