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留凤: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将汴绣打造成一张文化产业名片
2021-01-18 09:44:08 来源:
关注河南热线

走进郑州东区天下收藏的“一涵汴绣艺术馆”,3000平米的汴绣长廊,一幅幅精致典雅的汴绣作品呈现眼前,经典的汴绣清明上河图画面气势磅礴、绣工细致入微,令人震撼,另有精致细腻的汴绣双面绣屏风、汴绣装饰画、服饰和生活用品等上万种美不胜收的汴绣作品,每幅都令人心醉。

把一腔热爱转化成重振汴绣文化的动力

一涵汴绣,作为河南文化产业的一张名片,不仅受到省内各级政府的关注与支持,非洲王子及各国大使还曾莅临一涵汴绣考察,感受我国国家级非遗文化的魅力。而这背后的推手正是创始人张留凤女士,她从小跟着母亲和姥姥学绣花,汴绣文化根植内心。

年轻的张留凤坚定地要把这份热爱转化成重振汴绣文化的动力,2011年,她揣着仅有的两万块钱,来到郑州开启了艰辛的汴绣创业之路。创业之初,张留凤受到家人的极力反对,因为手绣受机绣冲击很大,而且刺绣作为一个传统文化项目与现代人的生活有些格格不入,身边人都不看好。

起初的确很难,但一涵坚持只做手工汴绣,尽管手绣生产周期长,产业化很难,但张留凤深刻认识到批量生产的机绣难以表达手绣的灵动与温度,“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不只是技术的传递,而要让更多人接受这个产品,要用我们的力量打造一个百年品牌,实现中国文化的自信。”对张留凤来,“创立一涵汴绣,最大的心愿是要把汴绣文化传承及发扬光大,做成百年品牌”。

从起步到现在,9年的辛苦付出,一涵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发展成一家拥有360名“绣娘”,占地3000平米的手工汴绣企业,千年传承下来的“指尖技艺”转化成如今的“指尖经济”,公司也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十强、河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称号,成了国内第一家手工刺绣行业中的上市公司。

为传统汴绣注入新生命 让一涵走向世界

张留凤全力以赴深度研究市场,“不只是汴绣,一项文化想要传承下去,想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须市场化,从业者只有赚到钱,他们才更愿意研究并传承这一技能;另一方面必须与时代结合、接轨,不然就会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甚至消失。”

作为一涵汴绣的首席产品研发师,张留凤特别重视产品的研发工作,她认为,只有研发出更多老百姓日常生活能够应用到的产品,才能把市场扩大。一涵研发的刺绣台灯、音响、挂画、包包、服饰,甚至抽纸盒、杯子垫、手账本等,都特别贴近生活,让汴绣不再束之高阁,离生活很遥远。

除了主张产品研发与生活相结合之外,“要根据消费者做产业化,研发出更多适合当下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尤其要迎合90后这一主流人群的审美,研发出更多有时尚感的产品。”张留凤说,“用传统的文化符号,现代的表达方式,展现新的刺绣认知,他们的汴绣台灯、音响在Face Book上很畅销。”

张留凤在努力践行创立一涵汴绣的初衷和使命:传承好中国汴绣,让汴绣走进千家万户,让生活艺术话,艺术生活化。一涵也在张留凤的带领下,重新定义了汴绣,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将其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时尚化、生活化了。但她常说,一涵能有现在的成绩,离不开团队小伙伴的共同努力,一涵汴绣的团队大部分是年轻的95后,他们和张留凤志同道合,喜欢传统文化,并立志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尽一份力。

巧手织锦绣 用刺绣工艺带动农村妇女脱贫

张留凤在深入研究汴绣市场与推广的同时,还借此助力农村妇女脱贫,在河南省妇联推出的巧媳妇工程中,由她主导的汴绣手工艺扶贫基地独具特色。“恢复手工汴绣的制作工艺,让更多的人认知和领悟手工汴绣的内涵和秀美,这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更多的农村妇女走上富裕之路,是我更深层的思考。”作为女性,张留凤说她更关注女性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与角色,特别是如何深入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村妇女作用,是自己的社会责任。

一涵汴绣在开封、信阳都设立了刺绣扶贫基地,到今天已经发展到三百余名“绣娘”,帮助更多农村妇女居家就业。但是张留凤认为扶贫扶智,扶贫不只是安排一份工作,而是对农村妇女进行由内向外的全面塑造,通过团队、纪律、礼仪、舞蹈、亲子、时装、美学培训,让他们不止会绣花,而是具有艺术修养、有追求的新时代女性。

践行公益

疫情期间,一涵汴绣勇担社会责任,捐赠11万物资到郑州、开封市的多个一线防疫卡点,为一线防疫战士提供生活上的支持。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汴绣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止疫情期间,一涵汴绣常年为养老院的孤寡老人送温暖,在公益的道路上,一涵一直在行动。如此充满真善美与工匠精神的企业,相信一涵汴绣未来会更加光芒闪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张亮丽的名片,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hN_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