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治沙“贴近自然”:以水定林 量水而行
2022-04-21 17:42:33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关注河南热线

中新网兰州4月21日电 (马爱彬)4月中旬以来,在距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城20公里的西大河小井子区域,“近自然仿生学原理”行带格局低盖度造林与五带一中心技术研究项目实施现场,草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稻草集束直立式沙障、尼龙网沙障等,按线性、间隔多行交错排列,犹如整齐的“魔方”,将一个个沙丘分割、锁住。

“气流经过沙障时,在高度为20厘米范围内,沙障的前后、障顶、障中形成风速地增减,减速区消耗了风的动能,加速了能量的损耗,达到了固、阻沙的目的。”民勤县勤锋林业实验站林业工程师许芳荣和同事逐一测量沙障宽度、高度后,依据自然场地条件,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在沙障内低覆盖度点栽梭梭、毛条、沙拐枣等抗风沙、耐干旱的造林树种。

图为工程师在沙障内低覆盖度点栽梭梭、毛条、沙拐枣等抗风沙、耐干旱的造林树种。 马爱彬 摄

“经过试验和观察发现,在低覆盖度行带式配置模式下的固沙林长势良好并可成材,与均匀配置的片林相比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许芳荣说,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实现了林分密度、乡土树种、深层渗漏、林草结合,与当地的自然植被状态一致,提高了稀疏植被的阻风固沙和水分利用效率,基本解决了人工中幼龄固沙林衰败死亡的问题,效益十分明显。

许芳荣作为项目团队唯一女性,也是该项目的主要实施者,看着新技术逐步应用到国内沙漠防沙治沙工程实践中,她感慨道:“当看到连片的沙障面积越来越大,里面长出的沙生植物越来越茂盛,就觉得特别满足,这些茁壮成长的植物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鼓舞。”

该研究项目以水定林、量水而行的“无为而治”的近自然学原理,在核心区开展多种沙障模式对比分析及技术研究,重新认识沙区植被和水分,探索开展“综合沙障配套模式”+“行带式格局的低盖度治沙原理”+“固沙林为先、修复草必要的灌草结合封育施”治沙模式。

图为工程师在沙障内低覆盖度点栽梭梭等抗风沙、耐干旱的树种。 马爱彬 摄

“项目区立地特征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海拔1350米至1500米,土壤类型为风沙土,偏碱性。”许芳荣介绍说,项目拟建设近自然仿生学原理低盖度造林基地200亩,其中设置以不同沙障模式为中心的五种不同树种不同行距林带对比试验区域100亩,常规造林100亩,目前已完成HDPE防沙网沙障、PLA口袋式沙障、有鳍编制沙袋沙障、草网格状双眉式等沙障设置和造林工作。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东侧为腾格里沙漠,西侧为巴丹吉林沙漠,是阻隔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守住西北部风沙线的一座“桥头堡”,生态区位特殊,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

近年来,民勤县深耕荒漠化治理,坚持公益治沙和产业治沙并举,探索出“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的治沙模式,找准找实防沙治沙与绿色增收的最佳契合点,探索不同沙地类型植被种类的最佳配置模式和植被恢复的最佳方式,总结综合防治的“组合拳”,走多管齐下、多元治理的路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众多“中国智慧”。

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研究员柴成武认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尊重自然,以天然植被广泛调查与研究为基础,依据“仿生学”与“点格局”原理,营造了接近自然植被水分承载力及覆盖度的固沙林,通过改变其分布格局来提高防风固沙效益,探索出了既能够充分发挥乔、灌、草各自特性,又能形成生态作用互补、接近自然地带性植被的修复技术。

“该研究项目作为民勤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中林草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必将为当地生态治理的稳固提升注入新的活力。”勤锋林业实验站站长白生才说。

据了解,2022年民勤县开展多部门、多专业、多形式合作的治沙创新项目达4项,有效带动了民勤县由单纯治沙向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形成了大规模的生态产业体系。(完)

责任编辑:hN_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