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本币外债增长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得益彰
2022-04-05 05:40:45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关注河南热线

本币外债增长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得益彰(开放谈)

2021年,中国外债继续稳步增长。年末,本外币全口径外债余额27466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3458亿美元。其中,本币外债余额12367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357亿美元,贡献了外债增加额的68%;本币外债占外债余额的45%,较上年末上升3.3个百分点。本币外债占比提升,有利于降低中国外债的币种错配风险。

本币外债属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范畴,有助于摆脱新兴市场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本币不可自由兑换、本地金融市场欠发达,新兴市场常常面临国际清偿能力约束,同时要到海外市场筹资特别是中长期融资,导致了货币错配、期限错配。这使新兴市场既害怕本币汇率升值,影响出口进而影响偿债能力,又害怕本币汇率贬值,增加偿债负担。

人民币汇率浮动对本币外债负担具有调节作用。如2015年6月底至2020年6月底,人民币汇率累计下跌14%。同期,中国本币外债余额由50357亿元增至56899亿元,新增6542亿元人民币。然而,折美元的本币外债余额由8237亿美元降至8037亿美元,其中汇率折算的负估值效应达到1110亿美元。可见,人民币贬值起到了“减记”以美元计值本币外债的作用。再如2020年6月底至2021年底,人民币汇率累计上涨11%,由此产生的正估值效应达到1126亿美元,贡献了同期本币外债新增额的48%。这部分外债增量并非境内主体真正增加了海外举债,只是账面变化,未来会随人民币汇率变化而变化。

本币外债是境内主体的负债,却是境外投资者的资产,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长期低利率、零利率、宽流动性的国际金融环境下,全球负收益债券盛行,2020年末高达18.38万亿美元。人民币债券特别是10年期人民币国债还有2%—3%的正收益,大大增加了全球安全资产供给,增强了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披露的数据,到2021年末,全球持有人民币外汇储备资产余额3361亿美元,较2016年末增长了2.7倍;在全球已披露币种构成的外汇储备资产中,人民币储备的份额为2.79%,提高了1.72个百分点。

从2018年四季度起,人民币连续13个季度蝉联全球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目前已有70多家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超过75个国家和地区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国际独立智库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2021年的最新调查表明,全球约30%的央行计划在未来24个月内增持人民币储备,70%的央行长期内考虑增持。

当前,面对多年来少见的通胀,全球大部分经济体加快货币紧缩步伐,新兴市场面临资本外流、汇率贬值的压力。为防范化解外债风险,政府和市场层面,有必要加强对国内外形势边际变化的研判,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监测,拟定应对资本流向反转的预案。此外,还应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发挥汇率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作用;继续稳慎推进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制度型金融开放,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可预期性,提高交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吸引中长期资本流入。

(作者为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管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