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出台 专家:发展要坚持安全为先
2022-03-25 16:37:06 来源: 人民网
关注河南热线

人民网北京3月25日电 (记者许维娜)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氢能产业如何实现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氢能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并作出部署,同时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氢能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作用。

在中央及各地方出台的政策支持下,氢能产业发展节奏将显著提速。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河北、四川、山东等超过30个省市陆续出台涉及氢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及专项规划。

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大幅增强氢能产业资源保障?

业内专家均表示,统筹谋划、整体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既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安全性是氢能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内在要求。《规划》指出,我国要将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尽快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对制、储、运、加、用等全产业链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

近两年全球多起氢气爆炸事故给氢能安全管理敲响警钟,我国近期也出现氢气转注用软管泄漏导致燃爆事故。

“氢能产业发展要坚持安全为先。产业发展初期,如果安全事故频发,将对产业造成严重影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研究员景春梅表示,“比如,国内外近两年氢安全事件,韩国发生在氢气制取,美国发生在储运,挪威发生在加氢站,中国是加氢站常用设备出了故障,基本涵盖了氢能供应体系。”

景春梅强调,油和气都属于危化品,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和供应的标准规范及监管制度,也就将风险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对此,景春梅建议,要有序拓展终端应用市场。

《规划》提出,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以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当前氢能技术攻关力量不够集中,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她同时指出,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产业发展联盟、国家级创新平台等机制,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攻关联合体,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原始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国产化进程。

景春梅还表示,要处理好国际合作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努力实现高水平的“双循环”,既要避免闭关锁国“自循环”,也要防止国内市场沦为国外技术迭代的“试验场”。

针对此前很多行业在发展之初存在门槛过低、无序竞争的情况,景春梅强调,一些地方把氢能产业作为重要的新动能培育,纷纷开展全产业链布局,缺乏对本地发展氢能产业比较优势的客观分析,呈现热情高涨、竞争加剧之势,建议地方布局氢能产业要因地制宜,在氢能热中要保持冷思考。

她分析称,我国资源能源禀赋多样,对能源的选择及经济调控的回旋空间较大,各地区应切实从实际出发,从各自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承载能力及地方财力等多方面系统谋划,理性布局,不能跟风盲从搞政绩工程。

此外,《规划》强调,要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推动地方结合自身基础条件理性布局氢能产业,实现产业健康有序和集聚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将在供应潜力大、产业基础实、市场空间足、商业化实践经验多的地区稳步开展试点示范;坚持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积极拓展氢能应用场景,逐步推动氢能在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实现多元应用。

景春梅认为,目前,我国氢能产业一定程度上存在“过于集中”的问题,各地布局氢能应用场景时,“一窝蜂”扎堆造车,这也是《规划》有针对性作出部署的一个方面。

据行业机构测算,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我国化石能源消费将大幅度降低,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从目前不足16%提升至80%以上,非化石能源发电量需从目前的34%提升至90%左右。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规划》也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制氢是主要发展方向。

对此,景春梅认为,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推广,用电成本有望持续下降,从而进一步降低制氢成本。她同时强调,氢能具有长周期、大规模储能优势,将带动我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推动氢能、电能、热能系统融合一体化发展,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撑。

责任编辑:hN_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