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联动 早出台早落地早见效
2022-03-04 08:23:1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关注河南热线

本报两会报道组 包兴安 郭冀川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协调联动受广泛关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全国政协委员以及专家表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在从总量和结构方面协调联动,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一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开始施行,如财政政策加大专项债发行,货币政策加大定向投放,进一步加速了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带动经济发展。

今年专项债额度提前下达,减税降费已出台部分措施,体现了财政政策适当靠前发力。在不久前国新办举行的财政改革与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实际上就是要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早出台政策、早落地见效。

“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达,到各地项目落地,再到施工量增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政策提前发力加快了这一进程。”杨成长介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在从总量和结构方面协调联动。过去的观点认为,财政政策是结构性政策,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但现在它们都具有总量和结构性特点,如财政政策适度加大财政赤字,加大专项债发行规模,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等,通过总量调节对经济起到拉动作用;货币政策对绿色金融产业倾斜,在科技创新和对中小微企业扶持方面增加结构性支持。

“从经济增长角度考虑,财政政策强调积极有为,货币政策强调稳定,这两者的积极配合,将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如‘双碳’战略、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等,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引领下,将有效推进项目落地实施。”杨成长说。

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需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需求管理最重要、最高效的手段。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经济投资高峰通常集中在春季,因此需要提早布局,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比较宽松的流动性环境,通过减税降费和扩大财政支出,增强市场主体投资、消费的信心和预期。

2021年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新基建投入,稳定制造业和外贸,GDP实现8.1%的增长。然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突出表现为居民消费意愿下降、民间投资增幅较低、出口商品结构不理想、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较大。

涂永红表示,从政策效力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见效更快,短期刺激效果更好,对汇率、资本流动也有较大的影响,能够发挥降低利率与融资成本、刺激投资与消费、稳外贸的积极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增强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能力、引导投资方向和结构变化具有更广泛、更长远的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各自发挥优势,在政策方向、作用时间、政策力度等方面加强协调,提升政策效力。

“应进一步完善央行、财政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政策协调机制,特别是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监管机制,将国债、地方专项债的健康运行纳入货币政策的考虑范畴,避免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剧烈波动,为稳定投资、消费和增长预期发挥更大的协同效应。”涂永红建议。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也持相近观点。他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有利于市场主体加大生产和投资力度。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指向性、前置性和可预期性,通过有效货币资金的内向发力和持续加码,推动企业成为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就业的主体,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宋向清建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向市场引导和消费牵引适当倾斜,让内需在新一轮发展中累积更多能量,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挖掘消费潜力,提高商品和服务的周转频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同时,适当向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倾斜,尤其是扶持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制造业腾飞加速赋能。(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hN_0142